大數據時代下金融業的發展思考
發布時間:2014-03-13
點擊次數:4388
-
計算機
-
互聯網的發展和信息爆炸已經將我們推入了以云計算和大數據為新特征的信息社會,數據爆炸性增長催生了大數據技術的出現,引發了一系列衍生物出現,如互聯網金融等等,大數據已經不再只是研究實驗室的研究課題,它們已經沖擊著社會,并對商業實踐產生顛覆性地影響。金融業作為傳統行業之一,也感受到了地震,金融機構若不能緊隨經濟、技術和社會的發展而發展,就會面臨被淘汰的危險。
大數據的應用
從一萬米高空看大數據應用是金光燦爛,然而在落到地面上看大數據應用則是一片沙海。大數據應用,就像是沙里淘金。我們需要學會從數據的沙海中淘出有含金量的業務信息。
大數據應用如果用傳統思維,從內部數據做封閉式開發,則是大器小用,又像在封閉的小魚缸里開發,不與海洋世界相通,是培養不出大鯊魚應用的。大數據應用開發應該打破傳統思維限制,從傳統的結構化數據分析轉型到非結構化數據分析,從外部互聯網社交媒體、外部公共數據的海洋中搜索、過濾出相關數據,然后存入內部數據倉庫做進一步分析,提煉出有業務價值的信息。對于金融行業,大數據的應用可以幫助金融機構從外部海量數據的礦藏中找到有業務價值的信息,從捕捉客戶心理特性、意見傾向,直至全面了解客戶。更深層次地,大數據的應用可以讓我們從描述客戶信息到預測客戶行為,最終到規范社會行為,不斷提升數據分析的價值。
未來社會從本質上是互聯的、互通的、共享和標準化的,任何封閉的信息孤島式的管理都不符合大數據時代的趨勢。只有轉變思維,早作準備,我們才能更好地迎接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對于金融行業的發展,需要三個非常重要社會體系的建設,這三個體系影響著眾多金融機構是否能在互聯網環境中發展壯大。
信息共享——不只是“大”數據
大數據量夠不夠“大”固然重要,然而我們更應關注的是大數據是否“通用共享”——我們是否可以在開放的平臺里,利用大數據挖掘有用的資源,這挑戰了中國大數據封閉狀態的現狀。通用共享數據平臺的基礎就是標準接口的建設。如果標準接口沒有做好,大家只是在自己的特殊專有領域圈數據的話,一定會來重復的浪費。
互聯網Internet的最早起源于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署DARPA(Defence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的前身ARPAnet,ARPAnet在技術上的一個重大貢獻是TCP/IP協議的開發和使用,建立了互聯網的互通共享的標準,從而為互聯網的商業化發展奠定了基礎。由于世界性的互通共享帶來的巨大客戶數,商業機構很快發現了它的巨大潛力,各種互聯網商業創新和應用也隨之蓬勃發展。
互聯網發展就是一個通用標準商業化成功的很好的例子。上個世紀70至80年代,IBM公司投入巨資研發的專用網絡系統SNA(系統網絡體系),雖然能夠支持用戶使用IBM各機型建造大型網絡系統,但是這種的封閉式的專用網絡系統不利于世界范圍多廠商系統和用戶互通共享,依然在互聯網的浪潮中消亡。溫故而知新,我們應該從IBM專用網絡SNA敗給互聯網的歷史中吸取教訓。
在互聯網和大數據的發展已經在沖擊金融行業的傳統模式,目前很多政府機構和公用事業機構出于保護自身利益的原因,不開放數據資源共享,短期看這種不開放是有利于小家的利益;但從長遠來看,不利于社會化發展,不利于大家的利益。所以,推動大數據商業發展,需要監管機構的建立金融服務標準化規范以及大數據接口標準,從而解決金融機構通過安全共享標準化的大數據,實現薄利多銷,讓利給客戶,做大做強金融業務。有了標準化的大數據,于我們中小保險公司,有利于從社會化的數據中挖掘客戶行為與情感信息,有利于傳統商業模式和創新數據商業模式的結合,有利于我們對客戶的信息管理;于整個金融行業,有利于減少大數據挖掘成本,有利于減少重復開發帶來的資源浪費,更有利于打破行業壁壘,實現跨界創新。
信用評分體系——大數據在金融行業的應用
大數據時代對中國金融業來說既是機遇,又面臨多重的挑戰,所以建立完善的信用制度是十分必要的,因為金融體系的基礎是信用。尤其在保險和銀行金融等方面,通過大數據處理對個人信用信息的完善管理,公共機構能夠將風險降到最低,從而實現社會管理效率的最大化。這種對社會所有人做信用評分的應用,可以規范客戶重視信用行為,讓金融機構和企業能夠利用數據信息做多種薄利多銷的商業服務,真正做到讓利給客戶,同時企業也有合理利潤來維持長期健康發展,不被不良信用的行為所害。
我們國家在信用體系的建設還未完善,每一家金融機構在客戶評分上會浪費很多社會資源。信用評分的工作由銀行信貸員完成,只利用傳統數據來考慮幾個經過測試的變量,如就業情況、收入、年齡、資產和負債等。如果社會建立起統一的信用評分體系,從大數據的角度,對于金融行業,會有非常好的業務利用價值:可以增加更多的變量,提高模型的精準度,滿足信用評價的需求。在美國,每個人都有完整的信用評分,這是一個利用大數據建立的非常好的體制:它不僅建立了良好的社會約束能力,讓人們自發地約束自己的經濟行為,包括按時還信用卡賬單,及時繳納水電費等等;更直接地,它讓金融機構節省了很多資源,像是否該給一個客戶貸款、貸多少的這一類問題變的簡單,因為從客戶的信用評分上就可以直接、準確地作出評級;同樣的,保險公司也參考客戶的信用評分來承保和理賠。
全民電子病歷系統——社會化大數據的建立
建立全民電子病歷系統也會讓保險行業受益。保險公司在承保客戶之前,為了能夠降低風險,會要求客戶接受體檢。但是國內大部分客戶并不愿意到指定體檢中心進行體檢,因為又遠、又浪費時間。建立全民統一標準的病歷檔案系統,可以提供醫療機構和保險公司查詢客戶的病歷數據。這種全民統一標準的病歷數據應用不僅可以減少重復性檢查化驗,減少片面病歷信息誤導,減少資源浪費,更重要的是,保險公司可以利用該數據平臺做快速的、無體檢的核保,方便了客戶,也為保險公司減少了承保成本,從而更好地服務更多客戶。
美國的大數據產業已經創造了巨大的經濟價值。大數據已經對美國健康醫療、公共管理、個人位置數據、零售業及制造業等五個領域產生重大的經濟效應。資料表明,其中,在醫療領域,每年大數據的應用產生3000億美元的潛在價值。如果我國實現每個人都有統一的電子病歷,第一,可以大幅減少客戶做重復性檢查的浪費;第二,保險公司可以被授權查詢該健康數據平臺,迅速查看該客戶是否有疾病史,若無,則立即進行承保出單,方便客戶。這將是很好的大數據應用,在降低風險的同時,給客戶帶來的便利,產生良好的社會效益。
由此看來,單一金融機構不利用社會化通用共享的數據體系,是很難實現薄利多銷,做大做強,客戶與企業雙贏的成就。如果建立這三項社會化體系,中國社會的大數據將進入大發展階段,創造巨大商業應用價值。
結語
傳統的數據應用,是代數模式,像“x+y=z”適用于簡單變量的業務處理情況。但實際上,很多的業務數據和業務變量是很復雜的;大數據的方法是一個統計模式的解決辦法,是一個突破,從這個角度來看,大數據的應用要共享、大量、全面,才會比抽樣分析和代數模式描述的更準確。大數據應用的創新除了需要技術的研發之外,更重要的是平臺環境的建設,具體來說,是指數據互通要有標準接口,共享資源管理,建立信用體系,這樣,才會支撐金融行業在互聯網平臺上大創新,創造巨大社會價值和商業價值。
上一條:大數據:可以創造價值 也可以創造災難
下一條:數據中心管理的幾項要點和管理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