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新質生產力與服務貿易協同發展
發布時間:2024-05-24
點擊次數:6044
當前,全球經濟正經歷著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一方面,國際力量“東升西降”“南升北降”態勢正加速演進,以中國為代表的大批新興經濟體的崛起成為影響國際秩序的關鍵變量,西方中心格局正在改變。另一方面,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貿易保護主義抬頭以及地緣政治沖突加劇,全球經濟碎片化特征更趨嚴重,嚴重干擾了國際經貿的正常運行,加大了全球經濟復蘇的不穩定性和不確定性。值此大變之局,推動新質生產力與服務貿易高質量協同發展,成為保障中國經貿行穩致遠、長治久安的重要內容。
當前,新質生產力和服務貿易已然成為時代的熱點,深刻影響中國發展,在未來必然成為決定中國經貿發展前途的重要因素。
近年來,中國服務貿易穩步發展,規模迅速擴大,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顯。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加快建設貿易強國”,其中就包含了建設“服務貿易強國”的深刻內涵。
2013年開始,我國成為全球第一貨物貿易大國,但尚未成為服務貿易強國。據商務部數據,以人民幣計價,2023年,我國服務進出口總額65754.3億元,同比增長10%,成為穩定中國外貿及經濟成長的重要力量。其中,服務出口26856.6億元,同比下降5.8%;服務進口38897.7億元,同比增長了24.4%,服務進出口逆差12041.1億元(圖1)。另據國家外匯管理局公布的初步數據,以美元計價,2023年全年服務貿易進出口8758億美元,同比增長5.5%。其中,服務出口3232億美元,同比下降12.4%;服務進口5526億美元,同比增長19.8%;服務貿易逆差2294億美元。服務出口下降,進口大幅增加,逆差進一步擴大。
這一方面,反映了中國經濟活力充沛,境外優質服務(如旅游、醫療服務、高等教育)需求量增加,滿足國內消費者多層次、多樣化的消費需求,提升國內生產生活水平。
另一方面,也說明中國在服務業和服務貿易的發展方面尚顯不足,與主要發達經濟體在比較服務貿易競爭力方面存在差距,服務貿易整體競爭力不高。同時,還表明中國在服務貿易的發展當中具有巨大的潛力。

2023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考察調研期間首次提到要發展“新質生產力”。在2023年12月11日至12日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特別是以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新質生產力。新質生產力已成為推動中國未來發展突破的重要力量。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今世界,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第一競爭力”。新質生產力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在中國新時代的創新和發展,凝聚了我們黨領導的深邃理論洞見和豐富實踐經驗,是新形勢下提高我國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戰略支撐。“新質生產力的核心是創新起主導作用,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
新質生產力主要瞄準國際科學前沿的重要基礎研究和戰略性原始創新,從根本上改變中國在全球研發當中的被動跟隨狀態,擺脫在高科技領域頻被“卡脖子”的不利形勢。通過協同推進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進行核心技術攻關,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開辟新領域新賽道,塑造新動能新優勢,促進科技自立自強,推進產業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形成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開放性的創新業態體系,使我國在重要科技領域成為全球領跑者。新質生產力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內生驅動力,也是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實踐偉力,將為中國經貿成長可持續賦予強大動能。
在形式上,新質生產力主要集中在以高科技為代表的現代產業體系當中,反映了科技創新與產業升級。在內涵上,新質生產力則代表了新的價值創造及分配方式。這些對于促進服務貿易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就人類歷史的基本發展規律而言,生產力水平越發展,人際間的協同程度就越高,市場互聯互通就越深入,對服務貿易的需求就越大。
“新質生產力中的“新”,強調是以高新技術研發應用為主要特征、以新經濟新產業新業態為主要支撐、科技創新在全領域發揮主導作用的生產力,是代表新技術、創造新價值、適應新產業、重塑新動能的生產力。
新質生產力中的“質”,體現的是生產力在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生產條件下因科技突破創新與產業轉型升級衍生的新形式新質態。”
這些都代表著中國經濟未來的發展方向。也就是強調中國經濟的未來之路立足于高質量集約性發展,而非低水平重復建設。這同時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方向。
一是高端化、數字化、智能化發展特征愈發顯著;知識密集型服務貿易占比不斷提升。
二是中國在服務貿易當中的地位不斷優化升級;服務貿易進出口結構更趨均衡。
三是開放水平持續提升;在不斷深化與發達國家服務貿易發展的同時,也越來越多地面向廣大發展中國家和新興經濟體。
未來,上述特征將繼續為服務貿易創新發展注入活力。而所有上述特征均有賴于新質生產力的加持。
新質生產力的發展為服務貿易的時代特征賦予更多的新內涵和新動能。
一是新質生產力的發展鼓勵創新,可以更加有效地強化服務貿易高端化、數字化、智能化等方面的發展特征,不斷優化貿易結構,進一步提升知識密集型服務貿易占比。
二是新技術衍生新模式、新模式推動新產業,幫助中國在服務貿易的高端領域不斷拓展;通過新質生產力的成長,加大對傳統服務貿易領域的數字化、綠色化改造力度,支持智慧物流、線上辦展、遠程醫療等領域發展,提高服務的可貿易性,從而更加有效地平衡進出口結構。
三是新產業助力新領域、新領域賦力新動能、新動能支持新改革、新改革提升新開放。國內新質發展動能越強,產業就越有競爭力,服務業開放水平就越高,服務貿易發展就越好,中國的朋友就越多。
新質生產力的成長能夠有力加強服務業與制造業發展之間的聯結。服務業與制造業的互動內生是貿易發展的主線和重要擴展方向。2020年10月,《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明確提出,“堅定不移建設制造強國、質量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在客觀要求提升服務業與制造業的聯動開放發展,互動共生、協同演進。這些在根本上依賴于生產力的新質發展。
當前,中國產業正在向全球價值鏈高端加速躍升。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23年出口手機80213萬臺,金額達9797億元,比上年增長2.9%。我國汽車出口量522.1萬輛,同比增加57.4%。隨著我國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不斷推進,我國汽車產業堅持不懈開展科技創新,構建完整產業鏈供應鏈,汽車產銷量屢創新高,相應出口規模也在逐步擴大,已成為世界第一汽車出口大國。根據發改委和海關總署數據顯示,2023年,我國出口機電產品13.92萬億元,增長了2.9%,占出口總值的58.6%。船舶、家用電器的出口分別增長35.4%和9.9%。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達950萬輛,增速超過35%;鋰電池產量增長25%;光伏電池產量增長54%;“新三樣”出口合計1.06億元,增長近30%,其中新能源汽車出口120多萬輛,增長77.6%,出口量穩居全球首位,“新三樣”出口動能的活躍體現了中國正從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邁進。